70-80
文相点了点头:“我知道你们的意思,这次在朝上咱们整那一出,关键本来也就是想看看陛下的意思。”然后他问道:“今天陛下的反应, 你们怎么看?”
大理寺的官员又对视了下, 倒是不敢肆意的议论和请假皇帝的行为态度。他们看向文相, 说道:“还请文相赐教。”
文相道:“咱们陛下,能够容许一个乞丐上朝指证朝臣, 就已经说明他的态度了,他不希望和前朝那位一样,任由民怨沸腾,他要民意。”
文相这么一说,几位官员点头道:
“这倒是的。”
“咱们陛下圣明。”
文相内心底对这种歌功颂德的话,有些不以为意。……毕竟,要按他的真实想法,宋城这个皇帝,多疑,虚伪,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所有人都不甚在意的冷酷,这个皇帝,并不是他多年来一直期待的那种心怀仁义、泽披万民的明君。
但是,好不好总归都是对比出来的,比起前朝的末帝,这位确实是要好多了。
他内心这样想着,面上全然不显,继续说道:“从今天陛下的态度来看,很明显,那就是朝廷的体面要维护,但是,也一定要给百姓们一个交代。所以,咱们要做的,就是要给百姓一个说得过去,让他们满意的答案,不能任由他们的愤怒把事情闹大了。”
文相的话说完,几个官员就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要让百姓满意,那陆袁修这个靶子,应该还挺好用的。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按照原计划传唤?”有一个官员小心翼翼的问道。
文相也点了点头:“等宁德侯府里稍微平静下来,就按原计划,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
说是这么说,在请陆袁修到大理寺配合调查前,文相还是单独又进了一次皇宫,向皇帝宋城请示。
这是一个三朝元老的基本政治修养:即他们可以猜测上位者的想法,但是不能仅凭猜想做事。
宋城看着表面一脸恭敬,但整个人又都透着一股不达目的必会另想他法的坚定的文相,脑海里各种心思闪过,
此前朝堂上的一切,以及朝会结束后发生的事情,宋城该知道得都已经知道了。
一个很可能已经废掉了,而且大概率会引起民怨沸腾、朝臣非议的外甥,和一个暂时朝堂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要站谁那一边,这对宋城而言,并不是一个非常难做出的抉择。
只是如果他太快放弃陆袁修,恐怕面前的这位文相也会有唇亡齿寒之感。
所以宋城没有太快答复文相,而是犹豫和迟疑了好一会,然后才仿佛终于下定了决心一般的回复文相。
宋城对文相说道:“揭露真相,以抚民心,是大理寺的职责。朕不会徇私和多加干涉,你们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就好。”说但这里,他沉痛的停歇了片刻。
然后宋城又继续语气坚定的说道:“我对你们的要求只有两个:一是早日找出这场大火的真凶;二是妥善处理好受难家庭的安置以及民舍的重建工作。”
饶是文相知道宋城这些好听的话,不过是利益权衡之后的选择,也不由的脑海里浮出了大理寺官员口中说的那句“陛下圣明”。
文相这样想着,也这样说出了口。
这让宋城本来还有些别扭和不适的心情,顿时好过了一些:能从这个老狐狸口中得到这个肯定,值了!
……
有了皇帝金口玉言的支持,请陆袁修到大理寺配合调查的事情很快被提上了日程。
当大理寺的官员直接带着一个牛高马大的下人来到宁德侯府请陆袁修时,陆袁修的脸已经稍有恢复。
正因为如此,陆袁修瞬间变得铁青的脸色,也落入了众人的眼中。
不过,大理寺的官员,此时对他的脸色,已经没太多惧怕念头。表面上还对陆袁修用着敬语,只不过是因为他的侯爷身份头衔没被剥夺
但朝野上下都知道,陆袁修的腿废了,就跟一只凤凰变成了山鸡。皇帝不护着他,他自己平时也没多少会为他赴汤蹈火的知交,如果他好不起来,他陆袁修剩了的,也就是个头衔而已。
陆袁修并不傻。
他心里很清楚,在他已经这样的情况下,大理寺还会上门,必然是已经获得了皇帝的授意。
再是生气,再是无奈,再是绝望……
他也没有了拒绝的权利。
陆袁修最终只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他要求要用侯府的轿子,由侯府下人将他抬至大理寺,再由他自己的贴身小厮小柱子背他到大理寺指定的地方。
这点体面,大理寺的官员想了想,最终还是给了他。
……
但一时的体面又有什么用?
人到了大理寺,虽然陆袁修的身份决定了不能对他用刑,但是作为重案要案的审理机构,大理寺代代相传,多的是不用刑也能让人受不了的审案逼供的方法。
陆袁修一开始还抵死不认。
但随着精神的逐渐崩溃,还有各种真真假假证据逐一呈现在他面前……渐渐的,他没能守住自己的秘密,在话里漏了线索。
而只要一个线头,大理寺的官员立马就能顺着这根线头,找到最终的真相。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