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40
人是要做什么?张大人不是好人,难道他们是好人?我本来无党无派,可跟张大人共事后,我反倒觉得那些个人,才是尸位素餐的家伙。”
他咬牙切齿道:“我有一至交好友,当年他曾任通判,留了两本册子,上面详细记录了北地各个州府的田地买卖,崔明献家中在北地就有不少……”
温竹君闻言很是沉默,无言以对。
“好友就是因为这个死的。”周大人苦笑,眼中含泪,“霍侯夫人,哪怕霍侯爷如今屡屡建功,你也要慎重,这东西就是催命符、夺命刀啊。”
说完这句话,他又叮嘱了几件事。
温竹君也听了不少北地的秘辛,发现结合玉京一些捕风捉影的话,竟然串联起不少事儿。
“周大人,好好活下去,一切都还没有定数。”
她回去后,连夜翻墙进了周家,在后院一间没有锁的杂物房里,果真找到了两本厚厚的册子。
翻开其中一本,打头记录的就是张炳之张家的私田,仅在北地竟然就有十二万亩,这还是好几年前的册子。
温竹君彻底收起对张炳之的一切复杂情绪,包括任何所谓的高门大户,世家大族。
史书没骗人,历史就是轮回。
她开始着手接触崔明献,当然,也给大哥哥还有霍云霄传信,做着最后的努力。
可惜,当周大人押解到玉京的消息传来,只有日益乱起来的丰源,还有越发惊惶的老百姓。
等麦子采收完,温竹君立刻停止往北边运送任何物资,并且让人给崔明献送了拜帖。
她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这些日子,北地的物资她包揽了将近一半儿,一旦断开,乱子马上就起,她就不信,崔明献不用吃喝拉撒找乐子。
果然,不知是哪一样起作用,崔明献真的回信了,并且说定,改日请她上门一叙。
温竹君就等着他这句话。
翌日,就在快要出发的时候,周尧拦住了她,入夏的天气里,带来了一个震惊的消息。
北戎二王子,在玉京的牢里,暴毙而亡。
周尧喘的厉害,满头大汗,一脸的焦急,“是总督府里的人跟我说的,还说恰好北戎使者亲眼目睹,瞒都瞒不住。”
青梨小心翼翼道:“夫人,咱们还要去吗?”
温竹君沉思良久,她不确定这个北戎二王子的死,跟太子有没有关系,如果这就是他想的办法,的确在短期内有奇效。
北戎要开战,北地哪里还顾得上清算?
怕是崔明献,都要准备收拾收拾回玉京,她也不用去跟那些人精子打交道了。
“不去了。”温竹君眉头紧蹙,“咱们好好在家待着。”
她又和周尧道:“你跟那些人熟悉,带上几个护卫再跑一趟,一旦押解周大人有消息了,希望能给我这传个口信,多少钱咱们都给。”
周尧应下后,急匆匆的走了。
青梨急吼吼地劝,“夫人,咱们要不也走吧。”
温竹君摇头,“不行,现在路上太危险,在这等霍云霄来还安全些。”
再说了,这个时候能去哪儿?玉京也是旋涡,她现在宁愿相信霍云霄,也不相信别人。
第139章 捡漏的第一百三十九天她就这个要命的……
盛夏如约而至,烈日灼人。
勤政殿内,十六扇明窗皆紧闭,外头烈焰如火,屋内却凉意袭人,屋中四角放着硕大冰盆,中间的空地更是一字摆开两排冰鉴,每排四个,白烟袅袅,里面放着时令鲜果,散着幽幽果香。
太子看着殿内如此铺张,心内无奈,子不言父过,可父是皇帝,谁又敢来言过呢?
皇帝放下笔,幽幽道:“听说行宫那边停了工,怎么回事?”
太子连忙躬身,“父皇,今年入夏后便高温不降,已经晕了好几个人,若真出了事,儿臣恐影响父皇。”
他连忙又道:“儿臣已经叫人将北郊行宫修缮重新打扫,那边林深树密,山清水秀,这个时节去住,最是适宜……”
头顶响起了皇帝含笑的声音,“若是没银子,你尽可以说实话,怎么就替朕做决定呢?”
太子浑身一紧,立刻跪了下去,“父皇明鉴,儿臣……”
皇帝打断儿子的话,声音里透着疲惫,”
等崔明献到了,行宫就赶紧接着修。”
他不等太子回话,便摆摆手,“回去吧,朕乏了。”
太子只能退出殿内,心内苦涩,父皇先是借着他的名义修建行宫,接着又借他的名义派崔明献北巡,是想做什么?
他还未走出仪门,胡志微便小步跑了过来,急急道:“太子,崔明献回来了,听说抄了不少东西,得赶紧给北地将士们筹备军饷和粮草……”
太子抿唇,“父皇方才说,要把那些钱用来修建行宫。”
胡志微面色一凝,“若是修建行宫便也罢,可圈了那么大一块地,就为了修建道观炼仙丹,这是不是……”
“老师慎言。”太子摇了摇头,“我们得另想他法。”
胡志微看着平静的太子,松了口气,太子刚开始监